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深化对免疫耐受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与应用,2025年9月17日,医学院免疫学系在B8-414成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免疫耐受的机制备课研讨”的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主要由承担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参加,旨在通过深入研讨与思维碰撞,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免疫耐受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紧密围绕免疫耐受这一免疫学核心概念展开,议题设置兼具基础性与前沿性,内容涵盖多个关键层面。备课组成员首先共同回顾了免疫耐受的定义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的核心作用、基本类型(如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及耐受免疫分子机制。大家一致认为,深入理解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对于阐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治疗药物研究至关重要。
在机制探讨环节,与会教师重点梳理了中枢耐受中T细胞与B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机制,以及外周耐受中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克隆清除、调节性T细胞(Treg)的抑制作用等关键环节。大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如何将这些前沿进展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临床转化与应用是本次备课活动的另一重要焦点。参会教师结合各自的临床与科研实践,深入探讨了免疫耐受理论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例如,如何通过诱导免疫耐受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过敏性疾病;如何打破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耐受,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如何诱导移植受者对供者器官的免疫耐受,提高器官移植的长期存活率等。同时,大家也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也是讨论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大家普遍认为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PBL)、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生动的临床病例(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器官移植案例等)和高质量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免疫学机制具象化、直观化。部分教师还提出,可以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教学思想,明确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更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素养。我院也将持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定期组织此类高水平的集体备课与学术研讨活动,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为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