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心理学系组织召开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以“基于中医药文化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主题,聚焦于如何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提升课程的文化厚度与实践实效。心理学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集体备课中,张小聪老师做了题为《基于中医药文化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主题分享。张老师首先指出,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是高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但当前课程内容以借鉴国外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较为缺乏中国文化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随后,张老师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心身健康理念与育人智慧,提出应充分挖掘中医药“身心一体、顺应自然”等核心观点,将其作为课程本土化创新的重要资源。针对“强调理论、缺乏实践”的传统教学困境,张老师着重介绍了中医药心身疗愈的丰富实践样式,如健身功法(太极、八段锦)、针灸推拿、食疗、音乐疗法及中药调理等,并结合高校实际梳理与筛选出适合大学生开展的专题实践活动。
在课程融合创新方面,张老师提出,一方面要在心理健康理论课程中主动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丰富和拓展课程内涵;另一方面要系统开发以“功法修心、针推疗心、音乐调心、饮食哺心、仁和归心、诗书写心、草木养心”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理论与体验并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调适工具,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实用性。
主题分享后,参会教师展开了热烈讨论。王冬燕老师表示,基于中医药文化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课程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突出重点。周甦老师认为该视角新颖生动,建议编写相关专业教材用于日常教学普及。赵中老师指出心理学和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前景广阔,但也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跨学科合作。李世杰老师则建议密切与中医药类院系教师沟通,通过党支部共建、集体备课等方式推动人才与资源共享。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共识,为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探索了新思路、新路径。心理学系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养,着力打造更具中国特色、实用性和生命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学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