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2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第二届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临床-基础医学交叉融合创新大会在敬文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勤浩药业等知名院所与企业的专家学者,校内师生代表400余人参会。论坛由朱立峰教授和张军峰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院长沈旭教授强调,临床与基础医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他指出,本次大会特别聚焦临床-基础医学交叉融合创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激发青年学者们的创新思维,推动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创新突破,为医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学校“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医学院院长沈旭教授开幕式致辞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曹鹏教授代表学校向莅临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交叉融合、创新突破”的大会理念,指出在当前医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深度融合,是打通从科研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路径。他特别赞誉了以郭子建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所展现的坚守探索、立德树人的崇高精神,并勉励广大青年学者要扎根专业、勇于创新,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医学事业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局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曹鹏教授致辞
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郭子建教授作专题报告。郭院士以《面向生物医药前沿的学科交叉与青年人才培养》为题,不仅剖析了领域前沿趋势,更着重强调了青年人才的关键作用,为医学新生构建了清晰的学科认知体系,实现了宝贵的“学科启蒙”。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郭子建教授作大会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雁教授成功通过动物模型验证“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行性,并自主设计低毒高效分子靶向药物,他深刻认识到:“技术必须扎根临床,才能真正造福患者。”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员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出发,探索基因转录的工作机制和调控机制,率领团队解析了mRNA的转录终止机制,提出多种细菌转录调控模型,还解析了植物功能特化的RNA聚合酶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清华大学董忠军教授发现,造血细胞特异性SLAM家族受体作为自身特异性活化型受体,参与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和耐受的调节,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新的NK细胞功能获得机制。
勤浩医药创始人王奎锋博士从自身经历出发,为我们深入分析了目前新药研发处于“深水区”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勤浩医药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鼓励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具体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建立针对蛋白质及其修饰化的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平台,助力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工作。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窦晓兵以“代谢性肝病研究并步走:机制挖掘及药物干预”为题与我们分享了代谢性肝病相关发病机制探索,以及基于中医药防治新策略的药物发现过程,详尽介绍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科研路径。

李雁等作大会报告
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王宇浩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柳秀汀教授,江南大学周婷婷教授及五位校内青年学者也进行了生动丰富的现场汇报。

青年科学家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肿瘤免疫、病原感染、神经精神疾病等前沿领域,共设置3个专场,邀请10位外校专家及5位校内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另有8名优秀研究生作现场口头报告,75位师生的研究成果通过墙报进行交流展示。专家们围绕生物医药交叉创新、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免疫微环境调控等方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医学院青年师生展开了多轮深度对话。论坛期间同步举办了高水平学术墙报展示,评选出多项“优秀墙报奖”,充分展现了医学院青年学子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创新活力。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有效激发了师生投身中西医交叉学科研究的信心与热情。

研究生论坛

优秀墙报颁奖
论坛有期,交流无界。为期两天的青年学术论坛伴随着师生们的掌声圆满落幕,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万佼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论坛的成效。她强调,学术论坛是科研工作者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的重要平台,愿师生们以本次论坛为纽带,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在临床-基础医学交叉融合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创医学院新未来,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万佼作大会总结发言
(撰稿人:卢健;审核人:朱立峰、万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