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医学院团委组织青年学子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绒花织就文化梦,非遗传承劳动光”南京民俗文化学习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南京地域文化和非遗技艺,亲手制作绒花胸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民俗博物馆坐落于甘熙宅第内。踏入这座南京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同学们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趣。这里还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宝库,大家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穿梭于各个展厅,学习观摩了绒花、剪纸、微雕等工艺展区。
传统工艺的小巧精致、匠人们的精湛技艺、背后蕴藏的精神理念,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情怀。
步入绒花工艺展示区,色彩斑斓、造型精美的绒花作品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娇艳盛开的花朵到灵动逼真的飞禽,每一件绒花作品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讲解员详细介绍道:“绒花,谐音‘荣华’,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同学们围聚在展柜前,仔细聆听,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之美。
在令人期待的绒花制作体验环节,邀请到来自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绒花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老师工作室的两位老师为大家进行授课指导。老师们仔细示范,同学们踊跃尝试。大家神情专注,纤细的黄铜丝在手中逐渐勾勒出花瓣的轮廓,柔软的蚕丝绒条被精心整理成栩栩如生的花朵形状。
初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大家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专注的神情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
经过耐心细致的制作,一枚枚精美的绒花胸针诞生了。小巧独特的胸针不仅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还饱含了同学们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热爱,承载着大家坚定的文化自信。
随后,师生观摩学习了“红色印记”红色文献收藏展。展馆内陈列着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文献。一份份报刊和一本本书籍较为系统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红色文献是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的艰难奋斗,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通过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医学院学子不仅体验了南京民俗的独特魅力,感受了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还学习了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未来,我们将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仰与传承之心,奋发进取、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字|丁心洁
图片|田李雪
审核|郁祥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