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微生物与药物”前沿论坛会议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 2022-12-01 浏览次数: 639

2022年11月27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微生物与药物”前沿论坛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聚焦前沿,传承创新”为主题,邀请12位来自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微生物与药物领域的院士、杰青和优青分别作了线上报告。会议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鼓楼临床医学院主办,江苏省药理学会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欧美同学会协办。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立宏致开幕辞,会议由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院长麻彤辉、副院长关晓伟,附属鼓楼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林炜主持。

复旦大学赵国屏院士首先作了《合成生物学与医药---一个微生物代谢实验室转型的故事》报告,简要回顾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内涵和发展方向,用一个微生物代谢实验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科研精神。

赵院士多年来从事微生物生理生化、代谢调控及酶作用机理的研究,参与组织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克隆若干遗传病致病基因;主持若干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研究,解析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机制,在细菌蛋白质乙酰化组和肠道微生物组等领域作出若干开创性工作;组建并领导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天然化合物人工细胞工厂合成、单染色体酵母构建与CRISPR-Dx体系创建方面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员为大家作了题为《人体微生物活性代谢物产物研究》的学术报告,以科学问题“微生物是如何合成特定次级代谢产物”为切入点,用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人体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与疾病的关系和人体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成药潜力。

陈义华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机理和人体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组挖掘和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与重构新颖的代谢机制,研发新结构的小分子药物。在Nat Biotechnol.、PNAS、Adv Sci (Weinh).、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 Eng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南京大学戈惠明教授关于《Chartreusin生物合成中的环化和氧化》的报告,讲述了抗肿瘤天然产物Chartreusin的发现和生物合成的故事。

戈惠明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在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复杂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展了基因挖掘-沉默基因簇激活的方法学体系,解析了多个复杂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在Nature、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 Eng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作了《肠道菌群标志物识别与靶向调控》的报告,以高效的算法模型和实验技术,探索了人体微生物与非编码RNA的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解析了人体微生物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赵方庆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建立高效的算法模型和实验技术,探索人体微生物与非编码RNA的结构组成和变化规律,以期解析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近年来,在Cell、Gut、Nat Biotechnol.、Nat Comput Sci.、Nat Commun.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研究员关于《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的报告,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从结核分枝杆菌“白手起家”,研究成果却“遍地开花”,揭示了病原菌与宿主相互博弈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及分子机制,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了多种新思路和潜在新靶点。

刘翠华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Nat Immunol.、Nat Commun.、Autophagy、EMBO Rep.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鹏研究员简明扼要的分享了《双组分信号传递的结构机制》,揭示了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分子基础。

张鹏研究员主要利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遗传学方法,研究植物重要生理过程跨膜转运与信号传递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 Struct Mol Biol.、Nat Plants、Cell Res.、PNAS、Mol Plan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宿主皮肤微生物与蚊媒病毒传播》的报告,逻辑清晰,内容精彩,环环相扣,成果丰硕,充分展示了科学家的睿智和儒雅。

程功教授长期从事蚊媒病毒感染传播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多种重要病毒感染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宿主免疫保护机制,为重要病毒的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Nat Metab.、Nat Microbiol.、PNAS、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研究员作了关于《新类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发现与功能》的报告,通过对海洋细菌中两个基因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七型新型毒素-抗毒素(TA)系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打破了国际上对传统六型TA系统分型认知。

王晓雪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生理与代谢机制研究,面向国家南海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海洋生物膜对珊瑚礁生态修复和海洋碳循环调控作用的两大科学前沿,开展海洋微生物中的“暗物质”-毒素/抗毒素系统和原噬菌体重塑生物膜的功能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在Nat Chem Biol.、Nat Eco Evol.、Nat Commun.、PNAS、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锡辉教授在《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六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研究》的报告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新鉴定的细菌六型分泌系统全新功能。

沈锡辉教授长期从事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研究,在微生物-宿主-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与调控研究、细菌六型分泌系统的离子转运与抗宿主天然免疫新功能研究、耐药菌防控新策略研究、污染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植物内共生微生物促作物抗旱抗逆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Nat Commun.、PNAS、Cell Rep.、PLoS Pathog.、mBio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西南大学谢建平教授作了关于《结核分枝杆菌-宿主相互作用多维组学与结核病新药研发》的报告,同样为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谢建平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类重要致病菌的致病耐药分子机理和新疫苗药物等干预措施、新诊断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先后负责了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南方科技大学梁海华教授以一篇《小分子信号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调控及作用机制研究》报告,证明“抗致病力”药物为抗细菌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梁海华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病原菌致病和耐药机制、细胞间信号传递等研究。特别是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理方面取得了序列研究进展,在PNAS、EMBO J.、PLoS Biol.、JACS、Cell Rep.、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同济大学刘海鹏研究员作了关于《Cytoplasmic PARP1 links the genome instability to the inhibition of the antiviral immunity through PARylating cGAS》的报道,系统阐释了DNA受体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细胞核内抑制DNA修复的全新功能与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与重要靶标。

刘海鹏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有免疫与肺部疾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 Commun.、EMBO Rep.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与会师生同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撰稿人:厉茜茜; 审核人:林炜  关晓伟)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群工作 | 学科建设 | 招生就业 | 学生工作 | 人才培养 | 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 © 2016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邮箱:smls@njucm.edu.cn 电话:025-85811382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